<合作信息详情介绍
供应链的定义与核心内涵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形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达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其核心内涵不仅包含货物运输,更涵盖从“源头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链条分工与协作,例如一杯咖啡的供应链涉及种植区、烘焙工厂、包装生产、配料供给及交通运输等环节,智能汽车供应链则覆盖芯片研发、钢材冶炼、物流协调等数十个领域2。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又称“孤岛阶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信息沟通与职责定义,无长期规划,库存积压严重,仅依赖简单物料需求系统,与外部企业仅为交易关系1。初级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即“供应环阶段”,ERP、APS系统广泛应用,企业内部部分流程打通,但跨部门沟通仍不顺畅,可初步控制库存,引入半自动仓储设备,与外部企业未形成伙伴关系1。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ERP软件推动跨部门高效合作,产品设计引入多部门参与,库存控制优化,物流费用降低,并开始联合第三方物流供应商1。 ERP系统升级 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供应链扩展阶段”,核心企业打破边界,与上下游协同计划、设计、补货及配送,竞争升级为供应链间的较量,信息技术深度整合1。供应链的主要特征与挑战系统性:由多类型、跨跨度、不同规模的节点企业组成,结构复杂度远超单个企业1。动态性:市场需求变化、供应商能力波动及用户需求不稳定易打破供应链稳定状态1。增值性:通过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实现价值增值,为节点企业带来收益1。全球性挑战:面临“断链”“涨价”等问题,需通过国际合作与平台搭建增强稳定性2。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与实践中国供应链优势全工业门类与制造能力: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满足多元生产需求,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2。新质生产力赋能: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供应链优化升级注入动能,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关键枢纽2。国际合作平台:链博会展会规模:2025年第三届链博会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651家企业及机构参展,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设六大链条及供应链服务展区3。共赢理念:在单边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以链博会为舞台,推动“供应链”成为“共赢链”,促进资源共享与技术对接,彰显高水平对外开放